全球核能回潮,台湾“重启核三”是更安全的选项吗? 

位于屏东县的核三厂于2025年5月17日除役,图为一名男子在核三附近的海滩。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位于屏东县的核三厂于2025年5月17日除役,图为一名男子在核三附近的海滩。

    • Author, 潘柏林
    • Role, BBC中文特约记者
  • 15 分钟前

台湾8月23日将举行“重启核三”公投,决定今年已退役的核电厂是否重新运转。这场公投由在野民众党发起,挑战执政民进党数十年来主张的“非核家园”,也反映全球核能回潮下,台湾电力、产业与地缘政治的多重压力。

有核能学者认为随台海局势升温,一旦海运被封锁,核三可提供岛内5至6%的电力。但环保团体质疑,核电厂在军事冲突期间的安全风险更大,乌克兰的经验难以忽视。

部分半导体企业家则批评“非核”思维落后国际趋势,应参考美国、日本的做法重启核能满足用电需求。有分析则指美日核能多由民营企业经营,依商业考量营运和卖电,台湾为国营主导,外国模式不能直接套用。

今次公投会否改变执政民进党的“非核家园”主张?有政治学者向BBC中文表示,公投与“大罢免”投票绑在一起,已变得政治化,很难期待会由政策专业主导,恐怕结果跌入各阵营选民各自归队。

台湾从核电大户走到非核家园

2024年4月27日,有示威者在台北手持“反对危险老旧核电厂延役”的标语牌。

图像来源,AFP

2024年4月27日,有示威者在台北手持“反对危险老旧核电厂延役”的标语牌。

台湾在1970年代为了应对能源需求和石油危机,开始兴建核电厂,第一部核反应炉是美国通用电气负责安装,台电的人员亦要赴美受训。高峰期台湾有三座核电厂共六个机组同时发电,在1983年至1992年,核能在各类发电能源中单一占比最大,最高峰时期更占总发电量超过一半。

随着台湾政府开放发电市场及兴建大型火力发电厂,90年代起核电占比逐年降低。到2000年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执政加速台湾步向“非核家园”。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成为非核化契机,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在任内宣布三座营运中的核电厂不延役,兴建中的核四则封存。随后2016年再次政党轮替,时任民进党籍总统蔡英文推动能源转型,提出“2025非核家园”政策,三座核电厂在运转执照到期后直接除役。

“核一厂”、“核二厂”先后在2019年及2023年停机。位于屏东县最后一座“核三厂”自1984年开始运转,厂房两部机组原订运作期限40年。1号机组在2024年7月到期、2号机组则在今年5月17日到期停机,台湾正式进入无核状态。

不过,立法院在核三厂停机翌日便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第六条修正案,增订“执照有效期间届满后”的申请延役规范,为核电厂“重启”奠下法律基础。

在野阵营公投挑战重启核能

核三厂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核三”停机前,在野阵营挑战民进党的“非核家园”主张。

民众党立法院党团今年4月抛出重启核三公投提案,在蓝白联手下5月在立法院通过,订于8月23日投票。公投的题目是“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发电厂经主管机关同意确认无安全疑虑后,继续运转?”

负责筹备公投的中央选举委员会(中选会)表示,今次公投有2000万人有权投票。依公投法规定,法案要有效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达有投票权人数总额四分之一以上,因此过关门槛至少要有500万张同意票。

这场公投被视为台湾人是否支持核电的民意测试。中选会在公投前举行五场辩论会,让正反双方代表陈述观点。

重启核电让台湾更安全?

民众党在公投的理由书,将重启核电与能源安全、国家安全挂勾,指台湾高度仰赖进口能源,面临中共对台经济封锁等国安风险,应保留一定程度可运转的核能发电设施,强化台湾能源供应韧性。

民众党亦批评,现时光电弊案频传,台电购买再生能源电力的价格太高,令台电财务雪上加霜。

台湾能源结构

在首场电视辩论会上,正方的代表、清大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特聘教授叶宗洸指出,台湾因为地缘政治风险,需靠核电提升能源自主。

他分析,台湾燃煤的存量约36日、天然气7至11日、核燃料安全存量可达18至36个月。一旦发生海岸线被封锁,天然气无法进口,核三的核电仍能提供岛内5至6%电力,供电予军事指挥、政府行政单位及医院。

他又认为核电厂不会成为攻击的目标,因为一旦毁损,受害的不是只有被攻击的这一方,甚至连攻击的这一方都会受到影响。

绿色和平专案副总监古伟牧向BBC中文表示,叶宗洸的说法只适用于敌对势力只作围困而不攻击,但从过去的区域冲突案例,核电厂遭攻击是真实的风险。俄乌战争双方抢夺核电厂的控制权,出现流弹击中核电厂、无人机轰炸核设施情况。

他指,现时乌克兰境内最大规模的札波罗热核电厂,主电源已失效,原本有十条外部电源,现在只剩下一条运作,从2023年底至2025年7月,合共发生九次完全失去外部电力的紧急情况,只能用柴油发电机冷却反应炉及乏燃料池。

古伟牧认为一旦同类军事冲突在台湾发生,国际公约或国际组织都难以保障核电厂不受攻击,即使核三仍能运作,提供的电力亦无法支撑起整个电网运作,反而是分散式电源,例如后备发电机或储电装置,在区域冲突中更高机率保持正常运作。

“这是我们在乌克兰尝试做的事,帮居民安装太阳能板、储电电池,提高能源安全的水平。”

台湾落后国际潮流?

科技业用电量惊人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称,在台湾发展AI超级电脑的最大限制“就是能源供应”。

能源安全除了攸关国防,亦涉及经济发展,随AI和高科技产业急速发展,对电力需求攀升。根据能源署数据,去年台湾总用电量2833.5亿度,创下历史新高,当中工业部门用电占55%。

去年经济部估算,2024年至2028年台湾电力需求年均成长率约为2.5%;当中AI科技的用电需求倍增,估计2028年的用电量较2023年成长约八倍。

电脑设备制造商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月前宣布,将在台北设立海外总部并建立一座超级AI电脑,他称目前最大的限制“就是能源供应”。

台湾半导体业者、和硕科技董事长童子贤在公投前的电视辩论会批评,“非核家园”已经是一个落后国际潮流的过时保守思维。他指,2024年欧盟27个国家一共用了23.6%的核能,认为台湾不应逆国际潮流。

扩大使用核能是否成为国际潮流?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发表报告,全球有63座核反应炉正在建设中,是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之一。此外,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已有超过60座核反应炉的运行寿命获延长,占核电机组总数的近15%。

美国过去5年共有22座运行中的核反应炉申请延长使用寿命。截至2024年,所有运行至少30年的反应炉均已申请额外20年的营运许可。

日本方面,福岛核事故前一度有54座运转中的核反应炉,核电占全国电力3成。但核事故后因为评估加强安全标准,陆续暂停运转核电厂。2012年安倍晋三上任总理后,能源政策转向重启核电。

日本在2023年修订《电力事业法》,同意让核电厂运转超过60年,意味部份服役逾半世纪的核电厂,有再延役的空间。日本去年计划扩大核能发电比例,预计到2040年核能占电力供应20%,远高于2023年的8.5%。

美国重启核电站,台湾可参考吗?

核三2号机的控制室

图像来源,Taiwan Power Company

核三2号机的控制室

除了延役现有核电厂,近年美国有已除役的核电厂申请重启。

位于密西根州的Palisades核电厂在2022年除役后,翌年拥有核电厂的霍尔泰克国际能源(Holtec International)向美国核子管理委员会提交重启申请,以及建造两座小型模组化核反应炉(Small Modular Reactor,SMR),项目获能源部提供15.2亿美元有条件贷款。

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 (NRC)上个月决定批准核电厂加载燃料许可,为重启核电厂奠下基础。不过,该核电厂仍要符合多项审查和满足额外要求,才能获准重启运作。

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亦酝酿重启,该厂的二号机组曾在1979年发生炉心熔毁事故,一号机组则在2019年停运。近年核电厂争取在2028年重启一号机组,并提早与微软签订20年合约。微软承诺买下这座电厂重启后产出的全部电力。

绿色和平专案副总监古伟牧指出,台湾电力市场供应模式和美国、日本不同,美、日核电厂是私人营运,可以市场价格将电力出售予用户或指定公司,企业有商业动机重启核电厂,而政府负责监管角色,若核电厂安全许可最终不获批,企业就要承担投资损失的风险。

而台湾情况则要求台电承担投资及营运风险,最后再以亏本价格卖电予企业,他坦言并不合理,“简言之,将风险、责任、成本完全转嫁给政府”。他认为社会应要从更大框架讨论,包括未来大众可接受发电成本、售电价格,再研究是否采用核电。

台电是台湾最大的电力公司,属于国营事业,经济部占台电96.61%股权。台电售电价格长期低于发电成本,导致连年亏损,前年税前亏损达1977亿元新台币(65亿美元;471亿人民币),去年亏损392亿元(13亿美元;93亿人民币)。

台电董事长曾文生出席公投电视辩论会表示,核能机组能否延役或重启,需经一定科学流程,也需时进行工程设计调整,“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投票能做决定”,他慨叹使用核能被简化成是否支持“非核家园”,认为不同发电方法都有正面和负面作用。

“没有疑虑写在提案上是很容易的……你要做到100%的安全,很可能你要花费的预算、它所产生的成本,就不是你发电所带来的效益可以承担的。”

绿营非核家园政策会否转弯?

图为1999年数千名示威民众在台北街头抗议政府批准兴建核四厂,这场游行同时纪念美国三哩岛核灾二十周年。

图像来源,AFP

民进党与反核运动密切连结,图为1999年数千名示威民众在台北街头抗议政府批准兴建核四厂,这场游行同时纪念美国三哩岛核灾二十周年。

执政民进党的能源政策一直主张“非核家园”,其党纲列明“反对新设核能发电机组,积极开发替代能源,限期关闭现有核电厂”。

回顾1986年民进党创党当年,适逢切尔诺贝尔核电厂发生严重核事故,台湾在80年代亦有兰屿核废料争议、核四规划争议,当时在野的民进党与反核运动连结。2002年民进党执政期间制订《环境基本法》,列明政府应订定计划,逐步达成非核家园目标。

民进党至今未明言放弃非核家园,兼任民进党主席的总统赖清德在公投前表态,指政府会秉持“核安无虞”、“核废有解”、“社会共识”等三个原则面对核电议题。他认为根本无法确认人民愿意承担多少风险来重启核三,“823公投我会去投票,我们一起投下不同意票”。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向BBC中文表示,公投题目“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发电厂经主管机关同意确认无安全疑虑后,继续运转?”,是属于“有条件同意”。

即使最终多数台湾人投同意票,也需要主管机关认定“安全无虑”后,才会启动任何改变,“一来判断权在行政院体系,二来世界上没有发电厂是没有任何安全疑虑的。”

宋文笛认为,安全风险只有“大小”的差别,没有“有无”的区分,“政策治理是在各种坏选项之间做权衡,而非在全好与全坏的选项之间做选择”。

他分析,赖政府多次宣示要改变核能政策需要符合核安无虞、核废料有解及社会共识等三个原则,也就是说要核安科技出现重大突破,找到国外伙伴可以承接台湾核废料,以及民意大幅度往支持核能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台湾政府方可能重新思考其非核家园政策。

被政治化的核能议题

台湾投票所

图像来源,AFP

这次公投与大罢免绑在一起,图为7月26日大罢免首轮投票的投票所。

今次重启核三公投与第二批立委罢免投票同日举行,原本公投被视为在阵野营制衡大罢免的手段,在7月26日大罢免失败后,外界观察在野阵营动员的力度。

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向BBC中文表示,重启核三公投有泛政治化的趋势,这次公投是政党经由立法院提出的公投案,同意方(在野阵营)和不同意方(执政党)都进行政党动员。

而公投适逢罢免投票,政党会动员选民将公投和罢免投票绑在一起。即使没有罢免的选区,也可能因为选民支持不同的政党,而促使他们去投同意或不同意,因此,重启核三的公投看似为能源议题,背后仍有政党基本盘动员的考量。

她认为能源议题技术和专业程度高,政党动员有可能影响专业讨论,所以政党都需要专业人士背书。

宋文笛也表示,将核能议题政治化,会把原本属于科学专业与风险管理的问题,转化为政党间激烈争斗的场域,出现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选择。

他分析,8月23日投票,预期将较7月26日大罢免投票率低。民众对于罢免的疲态已现,由于此次公投绑罢免,连带对于核能公投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也并不高。

“缺乏关注和细致讨论的政策议题,很难期待会由政策专业主导,恐怕结果不过各阵营选民各自归队。”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