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EPA
台湾也有不少电视台与网络媒体直播北京“93阅兵”。
-
- Author, 李澄欣
- Role, BBC中文记者
- Author, 潘柏林
- Role, BBC中文特约记者
-
41 分钟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持“93阅兵”,大规模展出新武器,不只是对国际“秀肌肉”,更被认为是对台湾的直接警告。面对军事威胁,台湾蓝绿阵营各自分歧,对应策略和历史论述都显现巨大落差。
台湾总统赖清德在同一天发文强调,台湾“不会用枪杆子纪念和平”,他被指聚焦“中国威胁”论述,并未在中华民国的历史定位上多着墨,外界质疑这是否将进一步推开中间选民和浅蓝民众。
与此同时,国民党要角现身天安门城楼,也在台湾引发争议。而阅兵中出现空载的“1945”车牌号检閱车,成为象征抗战胜利的符号,让国民党在抗战历史叙事中的角色“变成注脚”。
从军事威慑、历史叙事到政治角力,BBC中文梳理此次93阅兵针对两岸关系的五个启示。
北京对台湾传递的讯息
05:09

中、俄、朝北京阅兵集结,BBC驻中国记者碧嘉兰(Laura Bicker)分析,这是一场习近平针对华盛顿及其盟友、乃至全世界的宣示。
习近平自2012年成为中国领导人起,在2015年、2025年先后举行两次“93阅兵”,纪念二战抗日战争胜利。2015年举行阅兵前,官媒《人民日报》曾指出,目的包括震慑日本和中国国内的腐败分子。
事隔十年的“93阅兵”,军方展示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甚至雷射系统。习近平在发表演说时未有明确提及台湾,但表明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对BBC中文说,中国展示武器对台湾绝对有军事威吓的意味,强调解放军有能力阻止美国和盟友介入台海,但他补充台湾人已习惯这种“秀肌肉”。
“大家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就是解放军很强。所以,一部分人会觉得要靠美国,另一部分会认为要靠沟通,当然也会出现有人认为,已经没办法做任何事,只能慢慢等待被统一。”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阅兵展示的军事装备是向外界传达中国国防工业的能力,“很多展演上更加突显出来,现在绝对不是美国说了算,中国现在壮大的军事力量,并且跟其他国家联合的情况,也是向美国传递讯息。”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卡耐基中国研究项目非常驻学者庄嘉颖对BBC中文表示,这次阅兵对台湾是一种威慑,传达“不想被打就屈服”的讯息。
-
93阅兵观察:从新武器看中国军事力量的五大讯号2025年9月3日
-
中国民众如何看待“93阅兵”:中国排面、忆苦思甜、调侃邻国2025年9月3日
-
《零日攻击》:“武统”台湾主题的战争剧为何引发激烈辩论?2024年8月27日
“1945”检閱车的象征意义

图像来源,AFP via Getty Images
习近平(右)搭乘的红旗检閱车后方有两辆车尾随,分别挂着车牌号“VA02025”和“VA01945”,前者站着阅兵总指挥王强空军上将(中),后者无人空着引起各界解读。
这次阅兵在习近平乘坐的红旗检閱车辆后方,有一辆无人站立、挂着车牌“VA01945”的检閱车尾随,引起各方解读空车的意义。
翁履中对BBC中文表示这充满“符号政治”,“1945”代表抗战胜利的年份,中共知道当年领导抗战的不是共产党,但是用空位来表示当年的先烈都是“中国英雄”,而该“空座”也暗示自己是合法继承“中国英雄”们的延续政权。
“如果用两岸关系角度看,比较正面的解读,是尊重国民政府的角色,不全然强调共产党领导抗战,比较负面解释,就是‘中国英雄’不只有国民党,本来当年就有共产党,所以用空座暗示国民党的历史角色不重要——基本上,这是一场话语权之争,但也留下各自表述的空间。”
学者庄嘉颖也认为,中共希望利用“1945”的象征,建立自己是中国维护者的论述,“国民党正面抗战,基本上变成注脚”。
过往两岸各自阐述领导抗战的功绩。根据国民政府资料,国民政府陆海空军队在抗战中伤亡约323万人,其中阵亡约133万人。而中共资料指,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伤亡60余万,其中阵亡16万余人。
2005年,时任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在抗战60周年时,表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既承认国民党军队主体的“正面战场”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同时形容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教育部于2017年调整抗战的叙事,将中小学教材由“八年抗战”全面改成“十四年抗战”,抗战起始点由1937年“七七事变”,提前至1931年日本炸毁东北南满铁路的“九一八事变”。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研究员宋文笛表示,中共将对日抗战叙述从八年改成十四年的直接后果,是稀释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正面形象,从一以贯之的领导抗日的民族英雄,降格成在抗日前半对日本绥靖、后半“迷途知返”转头抗战的功过参半形象,反衬之下让中共看似更加伟大、光明、正确。
-
“七七事变”80周年 两岸依旧“不同调”2017年7月7日
-
台湾的抗战:在被抗战的地方纪念抗战2015年7月20日
-
台湾总统首次纪念欧战胜利,赖清德有什么政治盘算?2025年5月8日
国民党角色尴尬

图像来源,CCTV
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坐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排,前方是前中国国家副主席王歧山。
洪秀柱现身北京的阅兵仪式,成为焦点之一。
这位前国民党主席、前立法院副院长,坐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排,前方是前中国国家副主席王歧山。当央视直播画面拍摄到洪秀柱时,直播旁述形容有国民党抗日老兵代表、抗战将领遗属代表、港澳台同胞出席纪念大会。
洪秀柱出席阅兵在蓝绿阵营都引起讨论。前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发文指,中共过去举办“93阅兵”,多次邀请其父、国民党元老郝柏村参加,但郝柏村始终坚决拒绝,还劝军中同袍勿参与,“抗战功绩属于中华民国,不能被错置或混淆”。
民进党批评洪秀柱“甘愿接受统战”,又翻出国民党前主席连战2015年参与“93阅兵”典礼时,洪秀柱曾批评出席阅兵是“未能考虑国人感受,伤害国人感情”,指洪秀柱完全违背自己过去的立场。
洪秀柱反驳参加“九三纪念”是缅怀先烈,又指大陆在过去十年间,对于由国民政府主导的正面战场,一再给予肯定,批评现任执政党刻意操作“反中”。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对洪秀柱出席阅兵未有明确表态,表示相关两岸的访问都一定要遵守政府通过的法律,在法律的规范之下,不用去禁止任何的个人。
翁履中教授表示,国民党作为在野党,党内有不同立场的表现,让党中央看起来没有统一论述。现时国民党内有部分政治人物非常担心全力强调抗战历史,会导致两岸交流气氛不佳。即使党中央不断表示当年是国民党带领抗日,但党内不统一的表现,被怀疑摆脱不了亲中路线。
他强调,国民党要赢回台湾人民信任,必须要尽快找到一个新的两岸叙事。
-
台湾“大罢免”:“外省人”选民为何“造反” ? 国民党“铁票”生锈?2025年7月25日
-
台湾大选:国民党要求选民选择战争与和平2024年1月9日
-
台湾大选2024:侯友宜为何能代表国民党参战2023年5月17日
终战还是抗战?

图像来源,EPA
台湾总统赖清德在93阅兵前一天,到国防部出席“军人节暨全民国防教育日表扬大会”。
北京“93阅兵”当天,台湾总统赖清德率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代表,赴台北的忠烈祠进行秋祭,赖清德在脸书(Facebook)发文表示,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战80周年”,80年前是国军上将徐永昌和其他的八个同盟国,一起签署文件、迎来终战。
而在前一天的台湾国防部“军人节暨全民国防教育日表扬大会”上,赖清德在致词中也是提到“终战80周年”,未提中国大陆八年抗战的历史。
他采用“终战”字眼,而非“抗战”,遭到在野党强烈批评。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表示,“终战”是战败国日本使用的字眼,批评赖清德不愿承认中华民国的历史。
《联合报》则发表评论说,赖清德充满恋慕日殖情结,“走进祭祀八年抗战英魂的殿堂,是一大讽刺”,又指“承认‘中华民国曾领导抗战’并不会否定台湾主体性”。
台北忠烈祠供奉着自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前丧生的革命烈士,以及国民政府抗日期间的军民。忠烈祠每年都有春秋两祭,由总统主祭。
翁履中教授表示,中华民国在历史上不是战败国,所以中华民国应该是用抗战,但如果认为台湾是接续日本殖民统治,政治主权地位在战后未定,则符合使用终战的逻辑。“赖总统的‘终战说’符合其意识形态,可以理解。”
他指出,台湾内部对于“终战”还是“抗战”没有共识,有人认同“抗战”,有人更在乎“终战”等于殖民结束,此分歧是台湾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如果没有政治领袖愿意和解,台湾的分裂会更严重,“因为没有共同的未来感,中共的文攻武吓效果只会更强”。
宋文笛则认为,抗战、终战本来就不是一组概念,抗战是过程,终战是结果,修辞上应该是“终战”或“战胜”二选一,而非抗战或终战。
05:59

台湾国防预算创新高占GDP 3.32%,民众怎么看?
赖清德表态的解读
赖清德回应“93阅兵”时,强调台湾人民热爱和平,“台湾也不拿枪杆子纪念和平”,更相信手中的装备,是用来保家卫国,不是用来侵略扩张。
他表示,如果当初受到侵略的国家,无视人类文明的进程、走向相同的老路,只会让世界感到惋惜、遗憾,又指法西斯的定义包含极端民族主义、追求某种虚幻的大国复兴,更有对国内的高强度言论管控。
翁履中教授分析,赖清德的发言是要把台湾跟北京做对比,北京用坦克导弹来“纪念和平”,台湾则用民主制度、国际合作来纪念,试图向国际社会强调,台湾不是挑衅的一方。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赖清德在回应阅兵时,既要展示与国民党不同论述,又要处理中华民国在二战的角色。他认为赖在表述过程把重心放在和平,将中国视为台湾外来的威胁或敌人,维持了民进党一贯角度处理中共议题。
他认为当民进党已经是第三度执政,持续采取抗中和中国威胁的论述,对台湾民众号召力或取得更多民意支持民进党,其边际效应会一直递减,因为中共表露对台湾侵略意图,对台湾民众而言已是“平常事”。
“如果民进党没有办法在中华民国的历史定位上做更多论述,反而在这里会失去了很多中间选民认同或中华民国派认同的选票。”
他分析,蔡英文担任总统时,对中华民国的表述更宽广,除了能扩大执政党的支持者,也展示维持现状的态度,“在蔡英文时期很清楚定调,对外讲台湾,对内要讲中华民国。”
张峻豪指出,这次阅兵中国、俄罗斯、北韩(朝鲜)三个威权政府领导人同场,清楚表达抗美的态度,也把两岸关系放在国际舞台,台湾必须思考怎样在国际舞台取得更多认同,而非只强调抗中。
“美国所采取态度,尤其是川普不再是专制跟民主集团的对抗,这跟拜登时期是显然不同,我们怎样在国际上有更多筹码?一方面在抗中同时,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去强调在台海维持现状,诉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