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Li Zhihua/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今年35岁阿强单身近十年,他有透过交友软件尝试结识异性,也参加过商业性质的快速配对约会(speed dating)活动,至今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伴侣。
针对最近有香港民众讨论希望政府介入、官方主导举办相亲活动一事,阿强表示自己抱持观望的态度,也要视乎是以怎样的方式举办。
他认为,若果政府资助一些专业的配对约会公司举办,会提高想参加的意欲,“但也不太乐观。”
早前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施政报告》的咨询会中,有鉴于低结婚率及生育率的情况,有市民建议政府可推出帮助青年结识异性的政策,例如可以透过官方或非政府组织在地区举办相亲或交友活动,协助基层市民寻找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当时李家超回应指非常关注本港的生育率,过往政府并无大力推动,但现在政府已推出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
事实上,由官方主导,意在协助适婚年龄的青年“脱单”的相亲或联谊活动,在东亚国家并非新鲜事。有舆论认为,香港当局可以借鉴,但也有香港网民留言,认为政府没有这样的义务。
单身未婚成趋势?
从事建筑行业的阿强在接受BBC中文的访问时解释,在早期的时候,比较容易在交友软件上认识到异性。尽管未能发展成为情侣,但也是扩阔社交圈子的渠道,让他认识到一些新的朋友。
然而,随着近年交友软件上的诈骗及销售情况愈来愈普遍、愈来愈难以结识到新的异性,阿强认为在过程中亦加深了对自我的怀疑。
最终,近一、两年他决定放弃使用交友软件,“去到后来,会觉得很toxic。”
除了交友软件外,他几年之前曾经以陪同朋友的心态,参加过快速配对约会活动,“那是保龄球的活动,但整体感觉是很尴尬”。
阿强表示,当天的活动大约有10人参加,男性的参加者比较内向,而在破冰及互动的过程里面,也感觉不太顺利,对他来说,那次经验让他对于再参与同类型的活动有点犹豫。
他表示对于自己将来的恋爱状态处于顺其自然、随缘的心态,抱持着观望的态度。目前也不急于结婚生子。
在香港,像阿强一样单身未婚的人口正在逐渐上升。
过去十年,根据香港政府数据,香港的结婚数字呈现下降的趋势,尽管近两年有因为疫情结束而上升,但对比起2014年的结婚数目有约5.6万宗,2024年的结婚数目约4.4万宗,下跌21.7%。
初婚年龄中位数亦不断延后,2024年男性为32.6岁,女性则为31岁。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早前公布的数据,2024年被视为适婚年龄的25至64岁组别中,从未结婚人数有126.4万人,女性占65.5万人、男性则为60.8万人。而十年前的2014年,该年龄组别从未结婚的人数为112.7万,上升约12%。
随着单身的时间愈久,阿强有一种感觉,觉得单身的日子过得颇为自在,特别是过了30岁之后,对于寻找另一半的欲望也开始减低,“也有自我反思,慢慢心态上也开始有所转变。”但他并不排除将来结婚的可能性。
从事航空业的黎小姐今年29岁,属于“母胎单身”的一员,一直以来,她都没有太大想要恋爱的欲望。最近两、三年,在其他朋友的鼓励下,她有尝试使用交友软件,“但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觉得不太适合自己。”
黎小姐说,“使用交友软件的方式就好像购物网站那样,每一个就是一个profile,然后你就在screen哪一些要、哪一些不要。”对她来说,这种方式难以去真正认识到一个人,即使有相约出来见面的人,也大多是无疾而终。
单身多年的她对于恋爱、结婚生子并没有强烈渴求,加上身边的家人、朋辈并没有在这方面让她感到太大的压力,黎小姐直言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单身焦虑,“即使(之后)谈恋爱,那也只是令到我的整个人生更加丰富,但不会是没有了就不行。”
今年27岁、从事社福界的K(化名),自18岁起开始使用交友平台,最初的时候,她只是希望能够扩阔自己的社交圈子,认识多点不同的人。
同样也是“母胎单身”的她,偶然也希望身边会有一个能够分享日常的对象,建立一段亲密关系。这些年间,她有断断续续在使用交友软件,“我想大约跟20人左右见过面。”
K告诉BBC中文,尽管她本身只是希望认识更多新朋友,但当遇到有感觉的对象时,她还是会思考会否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但至今还未遇上适合发展成情侣关系的人。
对于K来说,虽然有着想要恋爱的想法,但她并没有结婚生子的念头。
谈到若由官方举办相亲活动,K显得有所犹豫,她坦言政见是她所关注的其中一个条件,“可能参加的人政治倾向是倾向支持政府?所以又可能未必适合。但我也会好奇会是什么样的形式(举办)。”
而对于黎小姐来说,与其为单身人士举办相亲活动,她反而觉得不应该将单身视为一个问题,“然后政府要想政策去解决。”对于她来说,一个共融的社会应该尊重不同人的选择,“不要把单一的价值观放在所有人身上,或者为难选择单身的人。”
政府借势配对约会公司?
有婚姻介绍及相亲约会公司认为,市场上仍然存在婚恋需求,建议政府可尝试牵头推广社会上的相亲文化,或与私营的配对约会公司合办活动,以提升单身人士的结婚意愿。
婚姻介绍及相亲约会公司“香港婚活”创办人黄嘉如(Yubi)告诉BBC中文,政府可尝试牵头改变社会大众对于相亲联谊的负面印象,“透过举办社区不同的相亲活动提升大家的意识,只要政府愿意走这一步,我相信业界是绝对能够配合。”
她说,政府可与她们这样的私营的配对约会公司合办一些活动,令单身人士可以互相结识,“除了地区举办之外,其实也可以有一些大型的宣传活动…提升相亲的意识,让大家可以用正面健康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
另一间香港配对顾问公司MatchDB于今年2月创办,主要是为单身人士提供网上配对服务、线下的多人联谊活动、面谈咨询配对服务,创办人是三名90后的女性黄晞辰(Heisan)、文诺言 (Felice)、陈雯庄 (Winnie)。
在接受BBC中文访问的时候,其中一名创办人文诺言表示,当初创办的原因,主要是源于过往使用交友软件的经验不佳,同时也察觉到市场上对配对服务的需求依然存在。
另一名创办人黄晞辰说,自今年4月开始为第一对单身人士进行配对服务,4个月内已进行了约100个配对约会,“有一个周末是有11对…明显会见到是有需求的,大家有需要、也会愿意参加。”

图像来源,KOEY LEE/BBC NEWS CHINESE
“香港婚活”创办人黄嘉如
“我们接触的个案里面,有一位女士在交友软件里面浮沉了十年…那位女士是从29岁寻找到39岁,接近40岁才发觉不行,然后过来找我们。”“香港婚活”的黄嘉如告诉BBC中文。
近年,愈来愈多线下的交友配对公司出现,为单身顾客提供配对服务,一般是提供单对单的配对服务或多人的快速配对约会。
黄嘉如表示,过去十年因工作环境及模式的转变、工时增加,令到单身人士更难以认识另一半,“需求是存在的…会见到结婚对一般单身或有伴的人士来说都是必需的。”
然而,过往社会对于相亲约会的印象较为负面,黄嘉如指,刚开始的时候,顾客比较不愿意或害怕让别人知道他们有参加这些活动或服务,但现在随着风气的改变,社会上的心态也有所转变,变得较为开放及接收。
MatchDB其中一名创办人黄晞辰认为,透过政府资助私营的配对公司是较为可行的方式,也能更紧贴这一个世代对寻找另一半的需求,“我们本身已经在做(配对服务),如果有资助,会再提高参加者动机及成功率。”

图像来源,MatchDB
香港配对顾问公司MatchDB为单身人士提供的线下联谊活动
目前MatchDB的会员比例女性为54%、男性为46%,而在年龄的分布上,有6成人为30至39岁、27.3%为20至29岁、10.6%为40至49岁,“都真的是适婚的年龄…可能社会上也有expectation,所以这两个(年龄)组别比较有需要。”
她表示,相较于接近40岁的年龄群,较为年轻、20多岁的年轻人比较不介意让别人知道他们参与这些活动或服务。
另一名创办人陈雯庄观察到,自疫情之后,近年出现一种由线上交友软件转为参与线下联谊活动的趋势,“因为大家想要多点情绪价值、人的温度…更多是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BBC中文曾向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查询会否考虑参考其他东亚国家,计划在将来举办由官方有份参与或组织的相亲活动。
局方回覆指一直支援家庭议会的工作,向市民大众宣扬关爱家庭的文化。当中包括去年10月推出为期五年的“家庭教育推广计划”,每年拨款800万元,资助民间推行非牟利的家庭教育项目。另外,局方称非政府机构可因应社会的需要,申请推行与家庭建设、新手父母及婚姻有关的项目。

图像来源,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东亚地区经验:当官方介入婚恋市场
由官方举办或协办的相亲活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东亚并不罕见。
这些年间,随着东亚社会的结婚率及生育率低下,包括韩国、日本、台湾、中国大陆、新加坡各地的政府开始介入婚恋市场,担任起“媒人”的角色,举办各类型由官方主导的相亲或联谊活动,协助适婚年龄的青年“脱单”。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家庭及社会发展部下设的组织“社会发展网络”(SDN),专门服务单身群体,每年和不同的交友平台合作举行“相亲节”,设立各类型的相亲活动,令不同单身男女有机会认识,当中的约会费用可以向政府报销。
中国近年同样面对结婚率、出生率双低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会设立一些由政府管理的“相亲角”,设置官方登记处,免费为市民提供相亲服务。
这种政府介入婚恋市场的方式,外界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未必能够保证成效、也有人认为是政府干预私人关系;去年,日本政府拟考虑为居住在东京的年轻女性提供补助金,以鼓励她们移居乡村地区结婚,计划曝光后遭到诸多批评及争议,相关计划后来亦已被搁置。

图像来源,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这些年间,随着东亚社会的结婚率及生育率低下,政府开始担任起“媒人”的角色。
在台湾,地方政府亦会定期举办一些单身联谊活动,开放给予市民参与。
单身近四年、今年32岁的台湾人张小姐今年曾经参加过由台中市政府所举办的联谊活动。张小姐在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尽管自己没有赶着想要脱单,但在家人的推荐之下,还是尝试了参加政府举办的联谊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抗拒,觉得不是自然而然。”张小姐说。
然而,一天的活动过后,她的印象有所改观,认为也是一个能够扩阔圈子的场所。她忆述,当天的联谊,政府会安排一些团体活动、也会设计一些问题让不同人互动认识了解的,以及安排单独聊天的环节。
“我觉得是蛮适合像我这样的人参加,”张小姐说,自己是比较外向的人,而活动里面,也有一些较为内向、害羞的单身人士,会有多一些挑战。
在活动结束之后,她曾经跟一些参加活动的异性保持联络,但目前只剩下一个仍有继续联络、聊天,以朋友的关系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