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DSE:内地“考试移民”引发香港攻防战 

多名考生坐在香港考场内。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12 分钟前

香港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周三(9月17日)公布,有传媒引述消息称,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八所受资助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上限比例。

近年香港政府以“高才通”等计划吸引新移民,政策允许新移民子女以“本地生”资格入读资助大学,但随之而来的内地“考试移民”引发争议。这一群体指的是一些内地无意来港工作的“高才通”人士,为其子女安排参加相当于内地高考的香港大学升学考试DSE,然后以“本地生”身份申请入读香港八大。

港府早前已修改大学生资助门槛,受养人身份的新移民子女须居港两年才有资格获资助学额。在此之前,有香港学校被揭发涉嫌向从未在香港就读过的学生提供“香港学籍”,以助其在深圳等地以香港“本地生”身份参加DSE考试并申请入读香港八大院校。

BBC中文整理数据,采访大学职员以及立法会议员,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和未来走势。

什么是香港DSE考试?

香港中学文凭试(DSE)是香港六年制中学课程的评核,功能类似于中国内地的高考,每年约4月开考,7月发放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成绩依据。

考生分为两种,分别为在注册中学就读的“学校考生”及“自修生”,并没有限制考生的国籍、户籍或所居地。

香港共有八间获政府资助的大学,每年合共提供1.5万个学士课程学额。本地学生在四个核心科目——中文、英文、数学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社科)——及其他选修科目达一定要求,便符合资格可透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申请本地资助的课程,每年学费约4万多元,这一价格只相当于非本地生学费的1/4至1/3。

JUPAS申请人必须为本地学生,当中包括香港永久居民、单程证持有人,或以受养人签证来港未满18岁的学生等。教育局2024年初回覆立法会的提问表示,过去几年,以文凭试成绩入读资助大学的学生比例,占所有本地学生总数约八成。

内地就读的学生为什么能考香港DSE?

内地背景学生要报考香港DSE,一是要到香港注册中学就读,成为“学校考生”;否则须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条件:曾应考文凭试,或在考试年份已足19岁,以“自修生”身份应考。

8月中旬,有港媒曝出内地教育机构与香港本地学校合办DSE课程,有个案怀疑涉及“双重学籍”问题,即香港本地学校向内地读书的学生提供香港学籍,被指是“借壳办学”。香港教育局随后成立“突击巡查小队”,并设立“举报机制”打击违规行为。

自2024年起,考评局还收紧自修生报考要求,如持非文凭试的学历报考,须经特殊报考申请,提交指定表格及相关学历证明文件,2024年及2025年内地分别有约1170名及约2370名自修生经此途径报考。

考评局向BBC中文表示,因近年申请个案大增,决定适当修订2026年及以后文凭试关于特殊报考的申请安排及所需证明文件,加强核实与审批。

去年,一间深圳教育中心为一批内地考生以自修生身分报考2025年的DSE,但因为未能够提供官方办学证明,大部分学生被考评局拒绝报告。该中心入禀申请司法复核获批,最终考评局改为批准报考,涉事机构则撤回司法复核。

区先生(化名)在一间本地大学工作,熟悉院校收生情况。

他解释两者关连:内地考生以自修生身份报考DSE,考评局或需逐个核查,“有一个不稳定因素,不确定考评局是否批准”,若不获批,变相浪费备考工作;坊间机构声称能与香港中学挂钩,提供学籍,“若然能够跟学生保证,一定能为你报考DSE,那是否很不同?”

他分析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内地学生毋须来港就读,减省住宿开支,甚至保留内地学籍,能兼顾高考及DSE。

内地背景考生从何而来?

综合传媒报导及官方数据,自2022年各项人才计划实施,2023年至2025年7月底逾12.6万名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子女获准来港。申请JUPAS的受养学生人数上升,由5年前的200人升至2024/25学年的1048人,升幅逾4倍;至2023/24学年,受养人获资助课程录取人数已倍增至185人。

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会长、香港立法会议员尚海龙向BBC中文表示,根据几年的跟纵调查,有三分之二人才计划来港者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子女读书。

上述区先生向BBC中文解释,“一定是拿着香港身份证以及报考DSE,才能以JUPAS报名。”但据他了解校内部分收生数据,今年该大学至少有约40至50录取学生虽是名义上JUPAS“本地生”,但属于“完全大陆背景”——例如就读的中学及过去曾参与的活动均在内地,并不限于大湾区,甚至远至北京、沈阳,“他们不可能是来香港上课”,注册资料或没有本地电话号码、采用内地常用的电邮注册,估计这批考生就是以自修生形式报考DSE。

他表示,过往只有零星同类个案,估计今年大幅增加与政府的高才通政策有关,质疑若这批受养人学生未曾来港读书,“享用本地人身份去享受一个资助的大学学位,是不是公平呢?”

他亦指出,另一原因或是早年“双非”学童回流。

“双非”即父母是内地居民,但因港出生而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自2001年人数不断增加,直到2012年“双非”孕妇赴港产子被叫停。

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亦撰文表示,从明年开始的五年,共有15万余名年届18岁的“双非”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报读香港大学,认为要及早妥善处理相关议题。

熟悉教育事务的区先生认为,近年DSE连番改革,包括中文取消“聆听及综合能力”及“说话能力”试卷;通识科由“很本地”的内容,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社科),评级只有“达标”与“不达标”;数学科延伸部分(M1、M2)成为独立选修科目,而内地考生强项为数理科目。

“让内地学生可以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他认为。

2024年5月3日,香港全球人才高峰会上,香港人才办公室标志。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港府正如何堵漏?

根据大学联合招生办事处资料,2022年至2024年的香港DSE申请人数不到4万,惟今年突然增至约4.2万人;过去三年获得录取资格的百分比一直约为40%,今年则跌至36.53%。

社会有声音关注,“双非学童”及受养人子女涌港报考DSE,一方面拉高成绩,另一方面会影响本地资助学额。

不过,教育局日前发表文章,强调文凭试与俗称“拉curve”(钟形曲线)的制度不同,香港学生的成绩不会受内地自修生成绩影响。文章又指,部分“双非儿童”或许选择留在内地生活和就学,又或者在中小学阶段已到香港就学,并没有在将近适龄报考大学时,大量来港参与DSE以升读香港院校的情况。

面对受养人子女的情况,教育局在今年7月底加入居港年期规定,要求持受养人签证者申读资助课程时须居港满两年,否则不能申请资助学费。新规定2027/28学年起实施,首年设过渡期,申请者只需符合一年居港要求。

过去曾经有受养人长居国内,报读内地和本地学校合办的课程,变相以“挂单”方式用本地生身分报考JUPAS。当局表示,新措施下即日来回会视作离港,将不符合居港规定。

如果受养人不符合居港年期,仍然是可以透过大学联招报考学校,只是无法享受学费资助。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表示,新政策出台,大部分高才亦满意安排,认为本地大学主要诱因仍在,受养人仍然是“本地生”,只是读书成本“贵了些”,预计日后政策再改动的机会不大。

据他目前估算,有不少于200名家长在新政策出台后立即带子女来港叩门入读本地中学,甚至会有零星家长担心未能在质历较好的中学插班,直接带同子女来港先修读补习社,以满足居港年期要求获取资助学额。

文凭试考场的空椅子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未来趋势

在新政策下,受养人和“双非”学童带来的竞争仍在。

区先生认为,“多了人跟你竞争,入学的机会自然是小了,这个是很自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没有影响”,而目前政府没有规划,亦无法规划,“不知道明年有多少人考、有多少人争大学”。

教育局发言人回覆BBC中文查询时表示,政府进行人口估算(包括相应的学位估算)时,会考虑过往的趋势和现行的政策,并一直有将“双非儿童”包括在内。

区先生坦言,问题不在于招收“内地背景学生”,院校按例是“择优而录”。“若然大学联招的本地学额,最后是由内地学生占用,那我们的比例就改变了。”他认为最终有可能演变成“本地生变成少数,内地生是多数”。

自2024/2025学年开始,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已从20%提升一倍至40%。

投考香港DSE的风气近年进一步漫延至没有香港身份证的内地背景学生:即他们没有香港身份证,无法参与JUPAS享有学费优惠。

本地大学职员陈小姐(化名)向BBC中文透露非本地生的收生情况:过去几年仅有零星学生会采用DSE成绩报考,近年此类学生则上升至10%以上。

熟悉另一间大学收生工作的何先生(化名)表示,在2024学年,约有200多名学生选择以文凭试成绩报考大学,2025学年以此形式的报考人数则倍增,急升至接近2000人。“他们不介意付出这一笔钱,也要来香港读书。”

政策背后的考虑

教育资源是香港吸引新移民尤其是内地移民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香港政府来说,需要平衡“抢人才”带来的正反影响:新人口带来的资金、技术、消费和随之产生的新就业机会,以及他们可能占用的本地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

港府似乎频频出招应对人才政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却在继续引进更多非本地生。

陈小姐分析,生育率下降导致收生不足,多间中小学已杀校,大专院校所获得的资助与学额直接挂钩,对于院校来说,“每一个学生就是钱”,某程度并不会在于学生是否来自“本地”,“在一个大趋势、大环境的框架下,本地生不是优先事项”。

她亦质疑,目前的教学及宿位等资源能否应付如此庞大的学生人口,过去曾有内地学生无法适应本地生活而辍学,但认为在目前政策下,处境最困难的是本地基层学生,因先天资源已不足,面对的竞争对手由本地名校学生,变为“与大江南北的同胞去比拼”,“他们可能会处于一个更加弱势的环境”。

被问及高才通受养人子女是否争夺本地生资源,立法会议员尚海龙表示,大学的目标就是希望招收更聪明、拔尖的学生维持学校声誉,他指曾与大学招生负责人商讨,对方称“如果MIT和哈佛大学只可以在波士顿地区收生,会造成甚么呢?它一定不可以成为全球知名大学。”

他又指,日后如果没有“双非”学生,加上本地少子化,原定的1万5千个资助学额都可能无法用尽。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