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简之争:梁振英变相声援小学家长反对简体字考试是怎样来的? 

香港主权移交周年前夕某小学举行升旗礼,仪仗队举起中国国旗进入礼堂(30/6/2025)

图像来源,Reuters

现职香港小学校长告诉BBC中文,此前未曾听闻有学校开放予学生在校内测验考试中以简体中文答题。

22 分钟前

网媒披露香港两所官立小学允许学生在校内考试中以中文简体字作答,引发不公质疑。事情因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加入批评校方而引起广泛关注。

曾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梁振英发文质疑,中国大陆学生赴港学习为何不努力学习繁体字,并称“教不严,师之惰”。

但与此同时,也有北京在港官媒和亲北京学者撰文,质疑“部分港人对简化字心存抗拒”,提出香港社会须对简体字“面对现实,摆正心态”。

中文简体字在校园应用所引发之争议在香港与澳门时有发生,BBC中文尝试梳理这新一轮争议的来龙去脉。

跳过 YouTube 帖子
允许Google YouTube内容

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Google YouTube小甜饼政策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告知: BBC 不对外来网站内容负责 YouTube 内容可能含有广告

结尾 YouTube 帖子

无内容

继续浏览 YouTube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官校允许简体字考试”争议如何曝光?

11月5日,网络媒体“教育刺针”发文称,接获读者传来香港沙田官立小学传来的一张“特别通告”,宣布“在校内测验及考试中,接受学生使用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正规简体字作答”,

这份于11月3日发出的通告称,新措施适用范围是二年级至六年级,即7岁至11岁学生。又称“若学生已掌握繁体字,无须刻意转用简体字作答”。

跳过 Instagram 帖子
允许Instagram内容

此文包含Instagram提供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会使用曲奇或小甜饼等科技,我们在加载任何内容前会寻求您的认可。 您可能在给与许可前愿意阅读Instagram小甜饼政策隐私政策。 希望阅读上述内容,请点击“接受并继续”。

告知: BBC 不对外来网站内容负责

结尾 Instagram 帖子

无内容

继续浏览 InstagramBBC对外部网站内容不负责任。

据香港特区教育局统计,香港目前有近32万名小学生,其中,自2019至2020学年至2024至2025学年,累计有2.32万名“首次入学的内地来港学生”。

另一方面,截至2025年10月,香港共有611所小学,其中33所为官立,占5.4%。“官立”者即由香港特区政府直接办学并管理,其教职员同时是公务员——但并非所有政府学校的名字中都会包含“官立”二字——这有别于占70%的“资助小学”,由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或宗教组织按照政府规章制度办学。

在家长通告曝光之际,有人在国际请愿平台“Change.org”上发起题为“恳请校方立即撤回容许学生于测考中使用简体字的新评分标准”的签名活动。截至13日为止,有约380名获网站认证的联署人支持。

联署信称,“校方未有为教师提供相应培训,更在测验前三天突然公布政策,大家无所适从”,“在10月25日家长日亦未有提及或咨询家长,令人合理怀疑政策是在评估成绩出现后,受部分内地背景家长压力下仓促推行”。

中共建政周年“十一国庆”香港前特首梁振英(中)与现任特首李家超(右)和中联办主任周霁(左)祝酒(01/10/2025)

图像来源,EPA

一些网路舆论对梁振英(中)批评沙田官小允许学生以简体字答题感到意外。

其他香港媒体相继跟进报导后,先有媒体披露,西营盘李升小学早于上一学年初——2024年9月——便已实施同类安排,然后梁振英也开腔评论此话题。

梁振英在Facebook发文说:“‘内地背景或习惯使用简体字的学生’来了香港上学,不习惯使用繁体字是现实,可以理解,问题是既然来了香港,而香港是使用繁体字的特区,为什么不努力学繁体字?日后在香港工作,可以不用繁体字吗?”

梁振英写道说:“学生学习繁体字的进度和成绩是一码事,学校放弃要求,放弃教的责任是另外一码事。”

“教不严,师之惰。”

梁振英Facebook帖文截屏(6/11/2025)

图像来源,Facebook/CY Leung

香港小学为何主动给简体字开绿灯?

沙田官立小学这份于11月3日发出的通告称,校方“一直致力营造共融、公平的学习环境,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适应力”,“为照顾学生背景日趋多元的学习需要”,作出此决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小学女校长向BBC中文分析说,事发原因可能是特区政府“高才通”移民政策等原因下,学校大量招收中国大陆学生所致。她没曾听闻过别的小学允许使用简体字答卷。

但这位校长不认为校方决策源于大陆学生家长施压,“估计应该是学生学习追不上——广东话学习加繁体字写字——而学校想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而好心做坏事的政策”。

香港某小学为跨境学生特设的教室正在上课(中新社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香港不少小学需同时照顾习惯书写繁体字的本地学生,和习惯书写简体字,来港背景不一的中国大陆学生。

香港特区教育局恒常发布的统计数字中,并未给“首次入学的内地来港学生”按照其入境身分作分类,因此难以确定“高才通”如何影响香港小学生源。

11月13日,李升小学举行各级考试,包括牵涉中学学位分配的小六升中呈分试。香港《经济日报》在校门外采访到的一位小六学生母亲说,她一家是透过“高才通”计划移居香港,她有听闻校方容许学生在测验考试中使用简体字,觉得这是“挺人性化”的做法。但在平日家课作业中,若儿子写了简体字,老师批改时还是会视为错字。

《经济日报》还引述另一位“高才通”移民张先生说,他没曾听闻李升小学允许简体字答卷的措施,而且认为既然来港就学,应该坚持学习繁体字和粤语。虽然复读小一的女儿觉得繁体字难写,但他也陪同练习,希望一同融入。

时间回溯到2016年,特区教育局发表《更新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咨询文件,建议小学生须认识简体字,引发社会争论。教育局当年2月发表题为《繁简字问题正面睇》的专门声明回应称,“繁体字的地位毋庸置疑”。此后,让小学生学习简体字的政策未曾正式推行。

该声明还说:“教育局并没有计划在中、小学阶段规范学生在常规课堂内学习简化字,亦并不评审以简化字编纂的教科书,更无所谓以简化字取代繁体字、‘一体化’或令繁体字消失的含意或意图”

对于两家官小新考试测验政策所引发的新一轮争议,教育局以书面答复BBC中文查询称:“政府的教学语言政策未有改变,因应不同学习阶段及需要,学生应具备正确认读书写汉字的能力。”

以简体字答卷,家长为何反对?

设计图片:简体中文学习字卡“读书写字”,旁边放有一支原子笔

图像来源,iStock

简体字笔划少,一些香港本地学生家长认为对书写繁体字的考生不公。

简体字答卷争议曝光后,沙田官立小学对至少两份香港报纸称,校方此举“主要出于对学生福祉的考量,并无意图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且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支援。

11月6日,沙田官小一位曾姓学生母亲对香港商业电台称,据她从家长通讯群组与她所称的校内消息所了解,事情的起因是有十多名大陆插班生,在一周前的“测验前评估”中,答卷错字“很厉害”,错字分全扣的话足以导致考卷零分,才出此对策。

BBC中文无法独立核实此说法,沙田官小也未向香港媒体谈及此事。

这位曾小姐还说,她在当天早上连同七位家长与校长李丽梅会面约一个小时,校长承认新措施推行过急,但要如何补救,仍需跟校内中文科教师以及教育局再作商讨。

沙田官小的家长通告中提到,校方“参照香港教育局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对公开考试的相关指引”制定新政策。

考评局作为专门主持公开考试的独立法定机构,受教育局委托,主办面向小三、小六及中三学生的“全港性系统评估”(TSA)考试,目的是评估不同学校有关级别学生在完成学期时,在中文、英文、数学三科的基本能力水平,“以改善学与教”。

参考官方公开的2024年小六评估中国语文科评卷参考,閱读、写作考卷均“接受学生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作答”,而有关规范“以(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最新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

考评局官网说明,TSA考试的学校报告“不会列出个别学生的成绩,所以不会影响学生升班或升学”,“成绩也不会用作升中派位”。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某考场监考员向考生派发试题(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Reuters

港版高考——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允许考试以“规范简化字”作答。

但家长曾小姐向香港商台解释,校内测验考试会被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因此TSA与校内考试不能类比。而由于简体字笔划少、字型简单,答卷速度“必然快很多”,习惯书写繁体字的香港本地学生的答卷时间会因有同学获准书写简体字而变相减少,形成不公平竞争。

曾小姐说,一些家长认为问题不大,“豪畀佢一分半分”(慷慨地让一球半球),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只是零点几分到差别,便足以影响学生的校内全级名次,因此坚持寸土不让。

她说,家长们要求校方全面撤回新政策,“因为内部排名能影响升中的啊”。

接受BBC中文采访的匿名香港小学校长评论说:“其实可以有多一点折衷办法,包括一些不计分的进展性评估、功课等等,可以容许学生用简体字作过渡性处理安排——也许是一到两个月的宽限期。”

“但对于计分的考试或评估,公平性是重要的。一般学校都会跟从教育局的政策,而呈分试级别的家长特别看重。”

香港某小学发放中一派位结果后一群小六女生举起派位证留影庆祝(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香港某小学发放中一派位结果后一群小六女生留影庆祝。家长们担心因允许以简体字答题而造成的考试成绩差异会影响孩子升学分配结果。

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教育界功能界别参选人,现任选举委员会界别议员邓飞接受同一个商台节目采访时说,他同意沙田官小的决定或会让书写繁体字的学生觉得“蚀底”(吃亏)。

身兼亲北京工会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教联会)副主席的邓飞评论说,此等措施事关重大,应该先咨询家长意见。

另一位教育界功能界别参选人,香港城市大学张泽松教授称,对家长们的关注完全理解,应让学生在最公平、有益环境之下学习。

张泽松还说,正所谓“入乡随俗”,来到香港用繁体字毋容置疑,但学生在小学仍在学习写字的阶段便繁简混用,“确实不是太好”,建议学校应优先使用繁体字。

香港书展上展出的一批1950年代小三中文课本,封面为三名孩童围着读书,内页为当时香港街景绘画插图(中新社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China News Service

一场展览上展出的香港1950年代小三中国语文课本。香港学校一直以繁体字教授中文。

“Change.org”上的联署请愿信还提出了另一个家长们的忧虑:教师认读简体字能力存疑,也未有给教师提供相应培训。香港特区教育局对BBC中文回应称:“教育局制作的《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和《中英对照香港学校中文学习基础字词》的内容均包括简化字对应字形,以作学校教学参考。”

移居澳洲港人,前“本土派”政治活动人士陈乐行在其宣传捍卫港式粤语文化平台KongHub上撰文质疑,小学教授或评核中使用简体字,与教育局现行指引并不相符。

陈乐行还指出,部分沙田官小家长正考虑要求教育局厘清校方是否有权擅自更改评核字体标准。沙田官小回应香港媒体查询时确认,允许学生在考试中以简体字答卷,属“校本决定”。

特区政府于2005年推出“校本管理”政策,将一些学校决策权力下放至资助学校的法团校董会,而官立学校则自1999年起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执行与法团校董会相似的职能。分别在于,校管会一般会派驻教育局高级官员。例如沙田官小校馆会是由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叶秀媚担任主席。

BBC中文曾询问特区教育局,允许考试测验使用中文简体字作答,是否属于校本管理权限范围,以及其具体审批层级。政府一方只回覆称:“教育局已提醒校方须持续检视和优化校本评估政策,如有改动须向持份者作充分解说,协助家长明白有关安排。教育局会继续与校方保持紧密联系,提供适切意见及支援。”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13:24

BBC中文访问香港本地的大专和中学生、统筹国安教育的老师以及普罗大众,从民间角度看五年来的国安教育工程成效。

捍卫繁体字与推进简体字:双方都在说甚么?

在评论沙田官小风波的网帖中,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强调在香港保留使用中文繁体字“有必要”,无论是香港政府公文,所签发的证件等,“无一不用繁体字”。

“‘学而知之’,上学就是为了学,去英美留学,一样要努力学好英文,学繁体字比学英文难吗?不学繁体字,可以不学粤语吗?”

一些香港亲中共阵营知名人物在梁振英帖文下留言表达支持。前立法会劳工界功能界别议员潘佩璆称:“香港践行‘一国两制’,就要认认真真地做。这是国家赋与香港的任务。”

网红“玻璃朱”朱庭萱跟帖说:“简体字是当年给没有学识的农民用,现在全中国有学识之士多的是,我觉得繁体字有它的存在价值⋯⋯在香港,应该保留繁体词汇粤语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一国两制’。”

香港岛某攀山楼梯街一位老人走过挂满路旁以繁体字书写的春联(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Reuters

香港市面多数招牌、政府与商行文书等仍以繁体中文制作。

另一边厢,“Change.org”上的沙田官小家长联署信批评,是次新政策“不但损害大多数本地学生的利益,亦可能激化中港矛盾,影响校园和谐,并削弱校方诚信与测考制度的公信力”。

“教育刺针”经营者,移英港人杨颖宇评论说:“假如测考中使用简体字不是出于政治考虑而是真正的‘特殊教育需要’,但批准使用会对主流考生造成不公,便应反其道而生,缩减考试时间,最低限度是象征性减时5-10%。”

“若校方坚持容让学生在测考中使用简体字的同时不调节测考时间,便可理解为该政策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提供长远诱因,诱使更多学生学习并便用简体字,慢慢改变香港的汉字生态,为繁简地位互易打开缺口。”

杨颖宇曾是香港考评局发展部经理。香港教联会理事林伯强前不久曾撰文,公开指控“教育刺针”专页“打着教育旗号,实则从事‘软对抗’活动,恶意抹黑香港及国家安全工作,煽动社会分化”。

中国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持有媒体大公文汇网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称,沙田官小的政策,说明校方“能够正视校内有内地背景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或难以全面掌握繁体字”,“确实是一项开明公允、情理兼顾的校政”。

文章还说:“繁体笔划繁琐过简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仅就这一点而言,也足以说明学习并使用简体字具有更大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认知简体字已经成为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关键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现实,摆正心态。”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陈凯文则撰文不点名反驳梁振英说:“香港市民可按其习惯继续使用繁体,但其他地区的中国公民来港,没学习或使用繁体字的法律义务,本地法例亦没硬性规定所有学校必须教学生认识繁体字,而且公开试本来便准许学生使用简化字或繁简并用,何解学校校内测考跟随,要当成问题并被拿来大做文章?”

全国港澳研究会为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支持的官方智库。陈凯文的短篇文章结论说:“似乎,一切还是源自部分港人对简化字心存抗拒。”

香港主权移交周年亲政府社团老人成员在尖沙咀维多利亚港海旁集体挥舞中国国旗与香港区旗(1/7/2025)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官方媒体称香港民众应对认知中文简体字“面对现实,摆正心态”。

在此次香港官小简体字风波之前,港澳地区最近一次爆发校园简体字应用争议,可追溯至2024年6月。当时澳门嘉诺撒圣心中学小学部改用中国大陆出版之简体字中文科教科书,引起一些家长忧虑学童难以正确学习、书写繁体字,并向特区教育暨青年局发公开信。校方曾两度发文坚持更换教材,但最终同意改用教青局出版的繁体教材。

澳门特区教青局当时发表声明称:“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滙的国际城市,培养的人才既要面向国际,亦要融入国家发展,在语文教学上须兼顾多元培育,让繁体字与国家规范汉字同时兼备。”

香港特区教育局在2016年发表的专门声明也曾指出:“繁体字广泛应用于香港的社会生活层面,学生必须掌握繁体字,以便学习和沟通传意,为升学和工作准备。”

实际上,虽说香港与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而与推行简体字相关的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未被列入两地《基本法》的附件三,因而不在港澳实施,但中国教育部2021年6月曾发表《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提出香港须“在法律上明确普通话与简化字的地位”。

但在此之前,教育部于2020年11月就一份由中国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两岸三地繁简体字互认互通的提案》答复称,“无论是港澳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还是内地使用的简化字,都属于统一的汉字系统,同属中华文化”,并未提出应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之类的意见。

香港大学于2008年曾有一份文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研究在香港推行简体字教育的可行性,作者谭丽萍指出当中“困难重重,阻力颇大”,例如港人“满足于对繁体字的优越感”,“教师态度有保留”,“教育局态度消极,简化字教学支授缺乏”,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繁简混淆情况等。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16年5月曾发表一项民意调查结果,对于应否在中学或小学课堂学习简体字,受访的722位18岁或以上香港市民当中,50.8%不赞成,41.0%赞成。

而在沙田官小与李升小学简体字新政曝光后,社交媒体平台Threads上有人以“如果香港推行简体字,会是以下哪一种情景”为题发起投票,参与的270人当中,52%认为“香港不再是特区”。

Threads用户Rover W.帖文截屏(10/11/2025)

图像来源,Threads/Rover W.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