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想成为AI产业链枢纽,但电力够用吗? 

电脑设备制造商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今年5月宣布,台北士林北投科技园区将成为海外总部新址

图像来源,AFP

电脑设备制造商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今年5月宣布,台北士林北投科技园区将成为海外总部新址

    • Author, 刘修彣
    • Role, BBC中文特约记者
  • 15 分钟前

当你用AI修图、生成文字时,背后有一套庞大又耗电的运算工厂正在台湾运转。

随着辉达(Nvidia)、Google、微软和亚马逊等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在台扩大资料中心,这座岛屿希望成为全球AI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台湾政府预估未来五年AI用电需求将暴增八倍,而辉达计划在台打造的AI超级电脑,最大负载可相当于十万户家庭的每日用电量。

在核电退场、绿能专案延宕等情况下,外界都关注台湾的能源供应是否稳定,这也是8月23日“重启核三”公投的焦点之一。

用电黑洞:一座资料中心吃掉一座城?

支撑着AI科技浪潮的,是一座座日夜运转、像“发烧巨兽”般的资料中心。训练一个大型深度学习模型,其碳排量堪比五辆汽车的生命周期,而资料中心需全天候开启散热与冷却设备,也加速电力消耗。

国际能源总署(IEA)的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资料中心用电量为460太瓦时(TWh),占全球用电量的2%,随着AI发展,预计2026年将翻倍至1000太瓦时,约等于日本全国一整年的用电量。

电脑设备制造商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今年5月宣布,台北士林北投科技园区将成为海外总部新址,并计划与台湾政府及多家企业合作打造一座AI超级电脑,用于大型语言模型、气候模拟与量子研究等领域。

黄仁勋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黄仁勋透露,这台超级电脑效能预计将达台湾现有超级电脑的八倍以上,初始负载为20兆瓦(MW),未来将扩增至100兆瓦,大约为10万户家庭的每日用电量。

而他向台湾媒体TVBS新闻表示,超级电脑目前最大限制“就是能源供应”。

这个问题已引起外资忧虑,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谷立言(Raymond F. Greene)今年3月曾表示,伺服器密集的资料中心、晶圆厂与先进半导体制程,皆仰赖“前所未见规模”的能源供应。

台湾美国商会(AmCham Taiwan)则在6月发布的《2025 台湾白皮书》中指出,台湾能源议题已取代法规改革,成为会员企业首要关切。

商会表示,核电退场、燃煤发电下降、天然气价格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再加上绿能专案延宕与主管机关重叠,正让台湾高耗能产业面临投资风险。

“台湾是否能成为未来产业的关键枢纽,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且稳定的本地能源供应,”商会理事长银丹(Dan Silver)说。

供电不稳:是不够电,还是电网不均?

台湾绿能发展未如理想

图像来源,AFP

台湾绿能发展未如理想

台湾政府估算,AI 科技用电需求将在未来五年成长八倍,这让许多人担心台湾电力是否“吃得消”。

然而,能源研究人员指出,台湾真正的挑战并不在用电量,而是如何克服电力传输瓶颈。

台湾政府旗下智库科技、民主与社会研究中心(DSET)能源韧性组海外研究员游博翔告诉BBC中文,台湾目前约有22座资料中心,负载大约是60兆瓦的规模,约占台湾0.16%用电量,加上五个正在规划或兴建的案场,用电量预计将增为100兆瓦,与台湾用电总量所占比例尚不显著,不会对供电端施加过多压力。

但他指出,目前台湾各区区域电力供需不均,其中又以大台北地区的电源与负载失衡最为严重。

由于大多数通讯海底电缆登陆点设于北部,为了降低延迟,资料中心业者都希望设址台北或桃园以北,一旦该区电网容量不足,即使全国总电量无虞,也可能发生供电不稳的问题。

台湾电力公司(台电)回覆 BBC 中文表示,针对资料中心,台电借镜国际经验,引导用电量5兆瓦以上高耗能用户设址于再生能源充足地区,以管理高耗能产业对电网的影响、降低传输耗损。

同时,台电已启动十年5,645亿元新台币(188亿美元;1,350亿元人民币)的“强化电网韧性建设计画”,从输电调度、变电设施到储能与分散式发电,全面强化电网结构。

电力“够用”之外的绿能需求

台湾政府虽已将半导体与AI产业纳入长期电力规划,但DSET能源韧性组政策分析师张祯晏指出,“AI用电不只是‘够用’就好,产业更有‘零碳’的需求”。

在企业端,Google、微软、亚马逊、苹果等主要科技公司,皆承诺于2030年前达成全时段净零排碳供电,台积电也设定在2050前达到净零碳排。

张祯晏建议,除了加快北中部地区变电所升级与并网建设,政府也应鼓励业者采用现地电源如燃料电池,以分摊电网压力,并预留转型至绿氢的可能。

问题是,台湾的绿能发展不似预期。蔡英文2016年上任后以2025年为基准,提出“再生能源 20%、燃煤 30%、燃气 50%” 的能源转型目标,但截至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占总发电仅约11.6 %。

台湾能源结构

经济部能源署回覆BBC中文指,预估2026年11月起再生能源发电可达20%,2030年可达成30%目标。

张祯晏指出,台湾再生能源推动受阻有三大结构性原因:

  • 并网基础建设不足:许多光电案场因馈线容量与升压站的技术限制,无法如期并网,增加财务与施工风险。
  • 土地与沟通瓶颈:在鱼塭上设置太阳能板的“渔电共生”计划推进缓慢,受限于台湾土地有限且用途重叠,牵涉多方利益与主管机关,协调困难。
  • 离岸风电建置困难:受乌俄战争、国际通膨与利率上升冲击,加上欧洲各国抢建风场,造成建置成本飙升与施工船短缺,影响风场如期完工。

张祯晏补充,这些挑战让产业与政府在再生能源规划上产生落差,也让企业难以取得长期稳定的绿电来源。未来若要提升能源韧性,政府除了须强化分散式发电配套,也应加速储能系统布建,避免因单点故障导致区域性停电扩大。

环保团体绿色和平则向BBC中文表示,在AI热潮带动下,台湾科技业对绿电的需求急速上升,例如台积电2023年用电量达232亿度,约占全台 8%。

然而,2024年台湾再生能源总发电量约为333亿度,即使全数供应台积电,也仅勉强覆盖其需求,且台湾还有众多AI供应链企业与出口中小企业,同样需要绿电来因应国际碳关税与客户要求。

绿色和平指出:“目前台湾再生能源成长速度,远不及产业用电需求的扩张。”

该组织建议台湾政府提出更有野心的再生能源目标,并加强绿电政策诱因,协助企业自建绿电、完善绿电交易机制,让能源转型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避免陷入缺电和碳排放失控的双重危机。

AI发展推动台湾“重启核电”?

当AI投资热潮推升用电需求、绿能发展又未如预期时,是否重启核电再次成为台湾社会的争议焦点。

5月17日,台湾最后一座运转中、位于屏东县的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2号机除役,象征民进党政府的“非核家园”政策迈入新阶段。 然而,台湾供电稳定与能源自主的现实挑战未解,企业界与政治人物已纷纷表态,呼吁重新审视核能选项。

位于屏东县的“核三”今年5月除役,台湾将于8月23日举行“重啓核三”的公投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位于屏东县的“核三”今年5月除役,台湾将于8月23日举行“重啓核三”的公投

黄仁勋坦言台湾需要风电、太阳能与核能在内的所有能源,全国工业总会亦公开建议政府纳入核电选项。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指出,美方可提供核能在内的多元能源解方,以因应台湾资料中心与晶圆厂快速成长的电力需求。

在商界与美方压力下,台湾政策层面出现松动,立法院已通过《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放宽核电厂延役与重启条件,象征核电并未完全退出台湾能源舞台。

经济部长郭智辉表示绿能仍是首选,但对于核二、核三是否延役持“依法、理性、民意可接受”的开放态度。

目前仅核二与核三两座核电厂具备延役可能性,若顺利延役,总装置容量约可占全台湾总发电量一成。

但核电厂延役经济与社会代价均不低,台电在2018年的估算显示,核三厂延役成本约为300亿元(10亿美元;71亿元人民币),绿色和平则指出,延役过程涉及安全审查、燃料采购与地方民意等复杂程序,所需时程往往长达数年,恐怕难以作为短期内应对AI用电的即时解方。

台湾经济部能源署向BBC中文表示,科技业的新增用电需求已纳入整体规划,并强调新增发电机组如桃园大潭七号机、高雄兴达新燃气一号及二号机,以及台中新燃气一号机等低碳燃气机组的容量将大于除役机组,足以确保供电稳定。

行政院长卓荣泰则在核三除役前表示,目前全台每日备转容量率约为12%至15%,即便少了核能供应约3%,仍高于法定安全标准的6%,尚有调度余裕。

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台大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国际学位学程兼任助理教授赵家纬指出,根据由气候组织和碳揭露计划共同组成的RE100对台湾企业需求的评估,2030年时企业绿电需求预估将达700亿度。

他对BBC中文说:“虽然政府目前规划2030年的供给量达976亿度,表面上供需充裕,但由于部分绿电案场并未开放企业透过团购式购电合约(Power Purchase Agrement, PPA)购买,绿电实际上仍有吃紧风险。”

赵家纬同时提醒,台湾再生能源具备支应能力,但未来关键在于制度与规划能否跟上脚步。他呼吁借镜国际经验,对资料中心能效与碳排设限、公开追踪其能源使用表现,才能兼顾净零转型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