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回忆带领他们的传奇经理人爱波斯坦 

黑白照片: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停机坪上,刚从英国抵达的披头士乐队经理人爱波斯坦站在舷梯最上方,乐队成员的后方;保罗·麦卡特尼(前左)、林戈·斯塔尔(前右)向停机坪群众挥手;约翰·列侬(中左)、乔治·哈里森(中右)望向地面人群(21/9/1964)

图像来源,New York Daily News Archive via Getty Images

爱波斯坦站在最后方,成就了披头士传奇。

    • Author, 迈尔斯·伯克(Myles Burke)
    • Role, BBC文化网(BBC Culture)记者
  • 6 小时前

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甲壳虫、披头四)的经理人布莱恩·爱波斯坦(Brian Epstein)带领他们从利物浦的卡文俱乐部(Cavern Club;洞穴俱乐部)走向世界舞台。当他在58年前的本周去世时,乐队顿时失去了方向。三年前,爱波斯坦曾向BBC表示,他早已知道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焦点”。

1967年8月27日,披头士得知他们的经理人爱波斯坦在伦敦住所中被发现身亡,消息令他们震惊不已。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保罗·麦卡尼)在1997年由巴里·迈尔斯(Barry Miles)撰写的传记《许多年后》(Many Years from Now)中回忆道:“那是令人震撼、悲伤,甚至有点可怕的消息。我们真的很爱他。”

爱波斯坦在披头士从利物浦地方俱乐部崛起,成为全球最受欢迎乐队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塑造了他们早期的形象,协助他们签下唱片合约,管理所有商业事务,并不懈地为他们奔走。他始终相信他们的潜力。1964年BBC《广角镜》节目(Panorama)为他制作专题时,这位流行音乐推手表示,当他在1961年签下披头士时,他已深信他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演出之一,甚至是最受欢迎的演出”。

你的器材不支持播放多媒体材料

04:59

1964年3月BBC广角镜(Panorama):“披头士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最具吸引力的舞台演出。”(英语影片)

到了《广角镜》节目访问的时候,爱波斯坦已经管理着一整批艺人,包括加里和领跑者(Gerry and the Pacemakers)、茜拉·布莱克(Cilla Black)和汤米·奎克利(Tommy Quickly)。BBC记者麦可·查尔顿(Michael Charlton)形容他拥有“对什么会成为热门、谁会走红的独到眼光”。查尔顿说:“在众多流行歌曲中,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流行起来,而爱波斯坦旗下的年轻明星却在全球排行榜上大放异彩。”

不过,爱波斯坦踏入流行音乐界的路径颇为特别,查尔顿指出他似乎仍然有点像个局外人:“他本人似乎并不属于这个世界,但他真心被年轻人和年轻人的热情所吸引。”

爱波斯坦生于1934年,是利物浦一个犹太家庭的长子,家族经营着一家成功的零售企业。他希望从事创意工作,但家人另有打算。爱波斯坦在1964年接受BBC电台主持人比尔·格伦迪(Bill Grundy)访问时说:“我16岁离开学校时,曾立志成为服装设计师,也想当演员,但家人对此并不热衷,我也就顺从地进入了家族生意。我想我当时最渴望的,是离开我不太喜欢的学校生活。”

1952年在家族企业工作期间,他被征召到军队服役,成为皇家陆军服务团(Royal Army Service Corps; RASC)的一名文书。但军队生活的规律令他痛苦不堪。在接受军方精神科医生评估后,他获建议以医疗理由提前退役,随后重返家族企业。不过,他并未放弃演戏梦想,并成功说服父母让他在1956年入读伦敦著名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ADA)。

黑白照片:身穿斗篷大衣的爱波斯坦翘手展现笑容(9/1966)

图像来源,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爱波斯坦年仅20多岁时已在管理多位知名英国音乐人。

“打造披头士的形象”

在这段期间,爱波斯坦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同性恋在1950年代的英国仍属非法,他作为一名深柜男同志的生活,让他容易成为暴力攻击、勒索与牢狱威胁的受害者。1957年,他在伦敦某地铁站外的男厕附近因“持续拉客”(persistent importuning)罪嫌被便衣警察拘捕,最终被判缓刑两年,继而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RADA)退学,返回利物浦。

这一次,他的父亲安排他负责家族企业北角音乐店(NEMS)的唱片部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擅长预测流行音乐的走向,又具备打造吸睛陈列的美感,很快就将店铺变成利物浦青少年的热门聚点。

1964年,爱波斯坦向BBC主持人格伦迪表示,有一天,一名男孩走进NEMS,询问是否有披头士的唱片《My Bonnie》(我的邦妮),他因此决定去寻找这支乐队。约翰·列侬(John Lennon,约翰·连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以及当时的鼓手皮特·贝斯特(Pete Best),曾在1961年于西德汉堡为歌手东尼·谢里丹(Tony Sheridan)担任伴奏乐队录制这首歌曲,这让爱波斯坦一度误以为他们是德国人。披头士后来回到利物浦,爱波斯坦便前往附近的卡文俱乐部观看他们的午间演出,主要是想了解如何订购《My Bonnie》这张唱片。

披头士四子在利物浦的卡文俱乐部演出:主音保罗·麦卡特尼(中)、乔治·哈里森(右)、约翰·列侬(左)、皮特·贝斯特(后)(7/1961)

图像来源,Tracks Ltd/PA Media

1961年7月,披头士四子在利物浦卡文俱乐部演出。爱波斯坦走进这“洞穴”,发掘到了快将走红全球的一支摇滚乐队。

当他走进那间昏暗、烟雾瀰漫的地下室时,耳边传来的音乐令他目不转睛。“我非常喜欢他们。我立刻就喜欢上我听到的声音,”他在1964年对格伦迪说。“我是在见到他们之前先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穿着有点邋遢,但那是种很讨喜的邋遢,或者说,是种很有吸引力的风格。黑色皮夹克和牛仔裤,当然还有长发,舞台表现也相当随性,不太在意,也不太在乎自己的外貌。”

但爱波斯坦被披头士在舞台上的魅力、喧闹的能量和即兴幽默深深吸引。“我心想,这是很多人都会喜欢的东西。他们很新鲜、很真诚,而且我觉得他们有一种气场——这是一个模糊又难以定义的词——明星特质。不管那是什么,他们拥有它,或者说,我感觉他们拥有它。”

尽管毫无经验,爱波斯坦坚信自己应该成为披头士的经理人,并提出在他的店里举行商业会谈。但到了约定时间,只有三位团员出现。爱波斯坦等了45分钟,保罗·麦卡特尼仍未现身。“我请其中一位团员打电话给他,他回来后说:‘嗯,他刚起床,正在洗澡。’”爱波斯坦在1964年对BBC说。“所以我有点大声嚷嚷,心想这实在太不像话了,怎么能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迟到,结果乔治只是很平静地回了一句——这也很符合他们的风格——‘他可能迟到,但他很干净。’”

披头士同意由年长且谈吐得体的爱波斯坦担任经理人,尽管他刻意未签署首份合约,让乐队在他未能证明自己能力时可以自由退出。随后,他开始为乐队争取更大、更优质的演出场地。他明白,若要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尤其是电视观众,披头士必须改善形象,因此他说服他们穿上日后成为标志的成套西装,并停止在舞台上骂脏话、抽烟和喝酒。

“我会说,这是我们五个人共同的成果,而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爱波斯坦说。“一开始我鼓励他们脱下皮夹克和牛仔裤,没多久我就不再允许他们穿牛仔裤登台。接着,我让他们穿毛衣上台,然后——虽然他们非常不情愿——最终穿上西装⋯⋯我不太确定他们第一次穿西装是不是为了BBC的现场节目演出。”

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的压力

与当时其他乐队经理人不同,爱波斯坦并不会指示披头士该演奏哪些歌曲或应该呈现什么样的声音。他在1964年对格伦迪坦言:“我不太懂音乐,但我认为我懂得甚么是热门歌曲、热门旋律、热门声音。”在安排演唱会的后勤事宜、策划宣传以提升他们知名度的同时,他也开始拜访多家唱片公司,希望为他们争取一纸合约。

在与音乐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会面后,披头士成功与百代唱片(EMI)旗下的帕勒丰(Parlophone)签约。马丁同样成为乐队成功的关键人物,协助他们打磨并发展音乐风格,并与他们合作实现音乐创意。当列侬、麦卡特尼与哈里森决定要以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取代原鼓手贝斯特时,他们委托爱波斯坦负责解雇原团员。尽管心存疑虑,他仍选择相信这些他口中的“男孩”,以及马丁的音乐判断。

作为披头士的经理人,爱波斯坦与乐队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关系,尤其是与列侬。他在1962年列侬与辛西娅·鲍威尔(Cynthia Powell)结婚时担任伴郎,并支付了婚宴费用,还让这对新人在刚诞下长子朱利安(Julian Lennon)期间免费居住在他位于利物浦福克纳街(Falkner Street)的公寓。爱波斯坦对格伦迪说:“我认为他们都是很棒的人,我真心这么觉得。最近有人写到我可能最享受与我的艺人相处,我觉得这确实很贴切。文章提到我社交生活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与艺人共度。”

约翰·列侬(右)与辛西娅(左)盛装出席一场公开活动(19/10/1967)

图像来源,SSPL/Getty Images

约翰·列侬(右)与辛西娅(左)成婚后,爱波斯坦曾给他们提供住所。两人于1968年离婚后,约翰·列侬于1969年3月迎娶大野洋子为第二任妻子。他在1980年12月8日遇弑身亡。

在开始管理披头士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便推出了首支单曲《爱我吧》(Love Me Do)。1963年3月,第二首单曲《请讨好我》(Please Please Me)以及同名专辑在英国排行榜上夺冠。到了1963年底,爱波斯坦开始为披头士争取首次登上美国电视的机会,目标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持人埃德·沙利文(Ed Sullivan)的收视冠军节目。乐队在1964年2月的这次演出成为文化分水岭,吸引了约7300万名观众收视。粉丝狂热瞬间爆发,披头士在同年4月同时占据《告示牌》杂志(Billboard)排行榜前五名的位置。

随着披头士在国际间日益走红,爱波斯坦的私人生活却变得愈加混乱。为了应付沈重的工作压力,他开始服用兴奋剂提神,然后再以镇静剂帮助入睡。到了1966年底,乐队本身也感到疲惫,决定停止巡回演出。1967年期间,披头士正投入制作突破性的专辑《胡椒中士的寂寞芳心》(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而爱波斯坦则反复进出伦敦私立诊所 Priory,试图戒除药物依赖。但他仍坚持繁重的工作行程,甚至在5月离开诊所,在伦敦贝尔戈维亚的住所举办《胡椒中士》专辑发表派对,并促成披头士在全球首个卫星电视连线中演唱《你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向25个国家的4亿观众播出。

(从左至右)伦敦艾比路百代唱片一号录音室内披头士成员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约翰·列侬与乔治·哈里森在彩排《你需要的只是爱》卫星电视直播演唱期间接受记者拍照(25/6/1967)

图像来源,Michael Ochs Archives/Getty Images

1967年6月25日,在爱波斯坦促成下,披头士四子在位于伦敦艾比路(Abbey Road)的百代唱片录音室,为BBC与欧洲广播联盟(EBU)牵线的全球首次卫星电视直播演唱《你需要的只是爱》一曲。

在父亲去世仅一个多月后,爱波斯坦于1967年8月被发现身亡,年仅32岁。死因被判定为意外服药过量。披头士陷入震惊与迷惘。尽管他的部分商业决策曾受到质疑——包括披头士本身也曾有异议——但他始终让乐队保持了正轨。列侬在1970年接受《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创办人杨·韦纳(Jann Wenner)访问时表示:“我当时就知道我们出事了。”他认为爱波斯坦的去世是披头士解散的导火线。“我从来没幻想我们能做音乐以外的事,我很害怕。我心想:‘我们完了。’”在他去世不到三年后,披头士正式解散。

历史学家马克·路易斯(Mark Lewisohn)在2019年 BBC 播客《伟大人生》(Great Lives)中表示:“他所做的,是让他们得以发挥所长。才华是他们自己的,但他给了他们每一个发挥的机会,而他们也把这些机会化为非凡的成就。”

利物浦白教堂区中心地带北角音乐店(NEMS)原址前耸立的爱波斯坦铜像(5/9/2022)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2022年8月,爱波斯坦纪念铜像在利物浦北角音乐店(NEMS)原址前耸立。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 Post